台灣電氣化炊飯器造形及功能的發展研究

台灣電氣化炊飯器造形及功能的發展研究

王 明堂, 游 萬來, 謝 莉莉

摘要


民以食為天。煮飯方式的發展不但紀錄了人類飲食文明的歷史,從設計史的角度看,它更象徵著社會應用器具的進步。為了探討台灣的產品發展史,本研究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炊煮器具為個案主題。雖然台灣仍缺乏記錄產品發展的專門書籍,然而報紙報導及其廣告卻意外詳細地記載著台灣社會的變遷及片段的產品發展信息。本研究的資料主要取自中央日報與聯合報的報導及所刊登的廣告,使用文本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收集自1960年至2007年1月有關電氣化炊飯器的報導及廣告文本,來探索該項產品在台灣的發展過程。文本的選擇,以與產品設計相關的造形與功能為主,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03,以編年史的方法建立產品資料庫,接著以文本分析來整理資料,並以KJ法歸納炊飯器功能的發展方向。結果發現,台灣的電化炊飯器發展可以概分為五個階段, 其造形受日本產品及室內裝潢的影響很大,同時也隨著時代的產品美學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及配合室內環境,加上數位產品的普及影響,消費者對家電產品美的觀點,越來越講究簡潔、流線的趨勢。更特別的是,消失於日本的電鍋,在台灣卻能一直保持不變的造形及結構屹立於市場將近50年,說明了各地區產品除了主流發展之外,必有超乎流行的固有概念維繫著產品形式的穩定,而保有個別市場的特色。至於對炊飯器功能的影響,本研究則整理出有六個發展方向,依出現次數的多寡有:炊煮功能的加強、加熱功能的加強、炊飯器的便利性設計、鍋體新材料的開發、節能省電的裝置、及確保安全炊煮的裝置。這些產品功能的演進無不直接、間接受到日本產品發展的影響,也顯示了產品的發展除了創造外,也有著其背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