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德國活字印刷與「哥德活字」初期造形研究
曾 培育
摘要
15 世紀中期,正值手抄書籍的產量達到巔峰,因而產生了新的書籍製作方式—活字印刷;書籍頁面文字的造形概念,亦因為排版取代了抄寫而開始轉變,而採用同期手抄書中流行的哥德字體為藍本,發展出最早的活字字體,特別又以德國為發展重心。本文以15 世紀中後期印刷術的發源地—德意志地區為範圍,探討當地哥德手寫字體轉型為哥德活字之造形發展,以作為「歐洲印刷初期字體設計概念」有關哥德字體部份之論述依據。從相關文獻之比較評析中,釐清本研究之命題方向與思考脈絡,先分析活字印刷的發展背景與活字鑄造技術,再考據文獻並參酌字體樣本,將最初哥德活字之造形發展,分為「Textura」、「Rotunda」與「Schwabacher 」三種類型進行描述。依此認知的架構,進行字體風格之分析比較,並加入16 世紀初成形的「Fraktur」而構成哥德活字的四種基本家族,再與原手寫字體之造形比較,歸納出哥德活字家族之演化脈絡,並詮釋最初字體造形之動機與設計理念。最後,以羅馬字體的優勢為例,分析哥德活字所面臨的問題,並思考當時文化環境變遷之因素,藉以解讀哥德活字使用消退,以及轉型為民族性與文化性象徵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