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設計專業浸潤原住民部落的三種路徑分析:以阿里山來吉部落的社會實踐為例

大學設計專業浸潤原住民部落的三種路徑分析:以阿里山來吉部落的社會實踐為例

黃 世輝, 黃 秀梅

摘要


大學以社會實踐帶領學生走出學術象牙塔,走入社區面對真實的社會,思考「如何協助解決社會問題」,期許以大學專業知識和地方知識的相互轉譯、對話,並共同建構出「新的」知識。本研究以2006年起就開始陪伴來吉部落的歷程,分析從多年持續的「短期工作坊與專題設計」,到「長駐或常訪之田野行動」,及擴大參與的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具期程性與目的性之多源資源引入」等三種路徑,研究其特質、差異,並探討設計專業科系進入部落的社會實踐所產生的特殊性,浸潤式陪伴對原住民部落地方知識與文化的理解與轉譯情形;及反思團隊多年的浸潤行動中,以非強力主導、不著急、相互學習的浸潤式陪伴方式,部落與師生間交互作用力等。研究發現師生從外部進到來吉部落內部,就進到具有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等里山的部落環境中,而三種路徑讓學生獲得接觸、欣賞異文化與尊重原住民在地知識、參與式設計及文化意義層次設計訓練等機會;師生也創造原住民觀看學生創意的機會,部落得到部分問題的解決、觀點刺激、美學浸潤與刺激學習等;師生浸潤在部落中,部落與大學就有如行星齒輪般互動,相互學習與相互增能。研究結論:1.三種路徑其行動目標與特質不同,浸潤深淺亦不同,影響感知上差異。2. 三種路徑對部落與學生有刺激學習、美學與設計能力提升等共同作用力,但各路徑亦各有特殊作用力。3. 學校從浸潤式的行動,理解原住民知識與自然觀、生命觀,以設計使其特質被理解與被重視,部落與師生相互增能。4. 大學從設計專業製作的慣性往參與式製作移動。5. 三種路徑有其現實條件限制,在內部檢討與外部溝通中修正。